close

 台灣人第一次見到芝麻是何時?如今已無法考證。但最早的種植記錄可在隋朝的史書文獻中看到「番民擇土可耕者,種芝麻、黍、芋」,使不少學者認為,最早在台灣種植芝麻者應為原住民,再依照當時的原住民生活結構,推論出為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。

 

18世紀初,芝麻在台灣盛行,尤其是黑芝麻,並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力之一,甚至回銷到中國大陸,如《諸羅縣志》所說「脂麻入內地者由多」。而由黑芝麻所提煉出的「麻油」加工品,更是台灣特有的營養補給品,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,成功替開發初期的台灣立下不少經濟功勞,可說是小兵立大功。

 

由於極具經濟價值,早期民間大力栽種,據統計,1970年代,栽種面積多達約三千公頃,產量則高達一百萬公斤之多。不過,隨著農業沒落、食用油口味改變,及平日對滋補養生的麻油需求少,加上新世代不願從事農耕等因素,促使芝麻栽種漸被其他農作物取代,目前多以進口為主。

 

雖然不再是台灣的種植明星,卻仍受到其他國家的喜愛,而擁有超強環境適應力的芝麻,也都在不同區域發展良好,如今,以中國大陸和印度的產量最大,約佔全球的50%,其他小量生產的國家包括,墨西哥、瓜地馬拉、委內瑞拉及泰國、緬甸、日本等。

 

 

芝麻曾經當飯吃!?

 

如果現在請大家將芝麻當作米飯來吃,很多人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!但直到唐代,卻仍是維繫民生所需的重要糧食之一,和稻、黍、稷、禾、梁、麥齊名。老祖先們用芝麻來煮羹湯或作飯,古文上有「胡麻飯」和「胡麻羹」的說法。在北魏的著作《齊民要術》中提到「白者(堅果says :指白芝麻油多,人可以為飯

 

除了食用,務實聰明的古人們,從晉代起先開發出芝麻生油作為照明燃料的技術,到唐代時期,更廣泛使用在滋潤頭髮及治療牛虱等方面,之後才慢慢開發成食用熟油。比起當飯食用,芝麻油的香醇濃厚,或許更讓人喜愛,逐漸將之當作油料或菜餚、點心的輔料。明代時期,芝麻已不再被視為穀物糧食了 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LMAMA 的頭像
    OLMAMA

    OLmama說:食的教育從小開始唷~

    OL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